中国科学家屠呦呦首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为来自中国的屠呦呦、来自日本的大村智和来自爱尔兰的威廉•坎贝尔。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领域的奖项。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称,这届奖项的一半授予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奖励他们在治疗蛔虫引起的感染方面作出的贡献。另一半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作的贡献。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选择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为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1977年,她首次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1980年屠呦呦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屠呦呦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成为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据报道,屠呦呦家乡宁波的报纸曾刊文希望以名人故居的形式保护屠呦呦的 居所。

屠呦呦打破了6个记录: 1、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诺奖;2、女科学家;3、土生土长未出国不会英语的科学家;4、未获院士的科学家;5、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国际期刊)的科学家;6、是中医药科学家。

请听“时事三人谈”对屠呦呦获奖的讨论:

第137期:中国首位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屠呦呦、广西柳城爆炸案  (10月5日,主持小元,嘉宾:宋晓男、张黎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