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五月, 致敬母爱

欢迎各位收听西雅图中文电台每周五晚间的《艺术人生》,我是伊兰,现在是美国西部时间5月3日午夜十一点,中国农历己亥年三月二十九。

花开的五月,空气中荡漾着甜蜜的芬芳,而即将到来的母亲节,让这个夜晚充满了别样的气息。那么,今晚,就让我们一起徜徉艺术世界,去领略和感受那份属于这个季节、这片夜空的别样的画意和诗情吧。

首先我们再来重温一下母亲节的来历

母亲节最早源于古希腊,是古希腊人向希腊众神之母盖亚致敬的日子。而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1914年美国国会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此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这一天庆祝母亲节。

母亲节(Mother’s Day),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礼物,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而中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

花开五月,致敬母爱 (2019年5月3日,伊兰主持)

红色的康乃馨象征热情、正义、美好和永不放弃,祝愿母亲健康长寿;粉色的康乃馨,祈祝母亲永远年轻美丽;白色的康乃馨,象征儿女对母亲纯洁的爱和真挚的谢意;黄色花朵象征感恩,感谢母亲的辛勤付出。

萱草,在中国一向有“母亲花”的美称。远在《诗经、卫风、伯兮》里载:“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就是萱草,古人又叫它忘忧草,背,北,指母亲住的北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到哪里弄到一支萱草,种在母亲堂前,让母亲乐而忘忧呢?母亲住的屋子又叫萱堂,以萱草代替母爱,如孟郊的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叶梦得的诗云:“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萱草就成了母亲的代称,萱草也就自然成了中国的母亲之花。

在母亲节,子女为母亲送上一株忘忧草,祝福母亲远离烦恼和忧愁,身心愉悦,健康长寿。

其实早在没有“母亲节”这个节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多种多样的礼物的时代,艺术家们就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情。对于艺术家来说,把母亲记录在作品中,也是给母亲最好的礼物。

  篇

母亲题材一直是艺术家钟爱的题材,母亲形象的艺术创作是美术史上的经典主题之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表现母亲形象的艺术作品始终具有着永恒的艺术价值。除了将自己的母亲画在作品中,还有许多艺术家虽不是直接以自己的母亲为对象所创作,但作品都流露出了浓浓的母子深情。如玛丽·卡萨特的代表作《洗浴》、罗中立的《春蚕》等等,像这样以母亲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更是多不胜数。

罗中立《春蚕》200×134cm 1983年作

与《父亲》相比,中国当代画家罗中立创作《春蚕》是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感情,与《父亲》着重刻画老人面部的沧桑不同,《春蚕》完全隐去了人物的面部,深色的背景加上头顶的光线投射,使得画面的焦点集中在母亲蚕丝般的满头银发上。画面只有一位母亲低着头,手里拨弄着蚕,她银白的头发就像蚕丝一样。《春蚕》用的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句来表现母亲形象,将默默奉献的母亲比作春蚕,是有象征意味的。

波提切利《唱歌的天使和圣母子》

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的作品中所描绘的圣母具有一种优美的节奏感和略微伤感的情调。在达雷姆美术馆收藏的《唱歌的天使和圣母子》中,圣母表情严肃,而且稍带忧虑,好像在为基督要遭受苦难的未来而担忧,传达出母亲对孩子的浓浓爱意。

杜米埃《带孩子的洗衣妇》

法国画家杜米埃最熟悉也最关心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生活和疾苦,他在这幅画中,描绘了一个极为平凡的生活场面——母亲带着孩子洗衣服。画家运用激荡坚实的笔触和沉稳厚重的色块、粗犷的线条,塑造了为生活而奔波的母与子。母亲挎着一篮子洗好的衣服,带着不能离开她的孩子急速地奔跑着,画家着意刻画了人物奔走的动势所体现的内在精神。表现出了一个为生活而奔波的母亲,是一个不辞辛劳的劳动者。她健壮的身体隐含着她具备克服一切困难、承受一切重担的能力,是法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如同一座纪念碑。

布格罗《小淘气》

法国学院派古典主义艺术家布格罗作品已经完全摆脱了古典主义手法的束缚,从生活出发,于现实中撷取题材,表达一种博爱的人性思想。他关注母爱,尤重女性美感的塑造,强调形式之美,善于运用幻想的方式。因此,他的作品有了某种唯美的倾向。《小淘气》便是这种浪漫主义作品,描绘了母子情深的动人情景。

让·弗朗索瓦·米勒《喂食》 1872年现藏于法国卢浮宫

法国田园画大师让.弗朗索瓦.米勒的这幅画描绘了三个孩子在等待母亲轮流给他们喂饭,反应了当时的农村贫苦家庭的生活状况。凡在农村里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都能亲身感受到画面中描绘的情景,从中体会到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中母亲对孩子的爱。

玛丽·卡萨特的代表作《洗浴》

《洗浴》是杰出的美国女画家玛丽·卡萨特在90年代中最杰出的一幅代表作品。卡萨特受到欧洲古典大师们圣母子题材作品的影响,这从她的母子题材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但她笔下代表了爱和温柔的母子的形象,不再是古典作品中理想化了的圣母子,而是现实生活中健康安详的妇女和儿童。她们所承担的不再是宗教的精神性功能,而更多的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憧憬和热爱,作品中充满了母爱之情,加之色调明亮温暖,处处充满阳光及温馨可人的幸福之感。

伦勃朗《伦勃朗的母亲》1631年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伦勃朗在25岁时为他母亲创作了这一幅肖像画。作品中一个虔诚的妇人披着红色天鹅绒外套,包一褐色头巾,坐在一块断壁上读《圣经》。伦勃朗为母亲画的另一幅肖像画,记录了她人生的最后一个季节。这时的她早已失去了女人的美丽,伦勃朗刻画出了她的每一条皱纹、每一点苦难。他笔下的母亲虽然沉默又冷静,却有极深的感染力。

德国画家、版画家及木版画设计家阿尔弗雷德.丢勒的《母亲肖像》 1510~1514年间42×30cm 现藏于柏林丢勒美术馆木刻陈列室

这幅《母亲肖像》是丢勒在他母亲去世的前两个月,用炭条为她绘制的肖像,画中的母亲饱经风霜不再美丽动人,却透露出慈爱和真情。题有“这就是阿尔布莱希特·丢勒的母亲,1514年祈祷周前的星期二夜间二时逝世,享年63岁。”的这幅肖像画,是现存的唯一一幅丢勒母亲的肖像,也见证了他对母亲的尊敬与热爱。

保罗·高更《母亲肖像》

梵高《母亲肖像》

曾在法国南部同住的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与梵高,都通过照片描绘过自己的母亲。高更为母亲所画的肖像,来自于她年轻时的一张照片,高更故意将母亲的面部特征进行夸张,嘴唇画得更厚,鼻子画得更宽,这也许是为了强调他母亲身上的西班牙异域血统。梵高则觉得母亲原始的黑白照片太单调,所以按照记忆来描绘心中的母亲形象,给母亲画上了淡绿的面孔与深绿的眼珠。两位艺术家都通过照片与记忆中母亲的样子,将对母亲的思念与爱意定格在作品中。

陕西画家张小琴作品《病榻上的母亲》

这幅速写一直被张小琴放在抽屉的最深处,从不参加展览和比赛。“很遗憾,这幅画不是母亲最美的时候,但对她却是一生最重要的缅怀和纪念。”2005年张小琴的母亲病重在医院住院。张小琴每天都陪在母亲身边,精心地护理着。那天,张小琴的母亲在打点滴时沉沉地睡了过去。在张小琴眼里,母亲一直是她强有力的依靠,用自己的勤俭操持着偌大的家。看着母亲逐渐衰老的面容,想着母亲的生命随时有可能逝去,自己却无力阻拦,很心痛。此时,她决定要把母亲最后的形象留下来。

成文正作品《慈母手中线》

陕西水彩画家成文正回忆,在他小时候,半夜睡醒时,经常看到母亲盘坐在炕上,就着油灯一针一线地纳着鞋底。暗黄的油灯光线下,母亲的身影被投射到墙上,是那么的伟大。这幕场景一直深存在成文正的记忆中。2007年的一天,当看到母亲又在操持针线活时,成文正拿起画笔,创作出了这幅画。“我母亲可开心了,说‘好像,好像’,高兴得就像个孩子。”也许,这就是对母亲爱的最好的表达。

  篇

母爱是一片阳光,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春天的温暖; 母爱是一泓清泉,即使心灵岁月的风尘蒙沙,也能让你清澈澄净; 母爱是一株树,即使季节轮回也固守家园,甘愿撑起一片绿荫。 母爱是醉人的春风,是润物的细雨,是相伴你一生的盈盈笑语,是你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

     母爱在艺术家的画笔下,也在那些脍炙人口、经久流传的诗文中。

 其一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经·邶风·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它的意思是:和风从南方吹来,吹拂着小枣树。树苗渐渐长大,而谁又知母亲养子有多辛劳。和风从南方吹来,吹拂枣树长大成柴。母亲贤惠又慈祥,可是我们有愧不成材。泉水寒冷,就在浚城墙外边。养育着七个儿女,母亲养育多辛劳。美丽的黄鸟叫起来,清脆婉转好听。养育儿女七个人,可是都给母亲添麻烦,总不能安母亲心。

这是一首描写七个儿子诵母并自责的诗,出自先秦时代,充分表现了父母抚养儿女的艰辛。刘沅《诗经恒解》云:“悱恻哀鸣,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与《蓼莪》皆千秋绝调。”古乐府《长歌行》及唐代孟郊的《游子吟》等都受到《凯风》的影响,古代六朝以前常用“凯风”“寒泉”来代表母爱。

接下来,就是这首: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倍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其二

没有父母就没有人类繁衍,思念父母的情怀好似如歌的行板,温情的画卷。父爱如山,母恩如海。愿你我他永远生活在母亲的恩慈中!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在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中国第一位儿童文学家冰心先生的诗文中感受那伟大的母爱吧。

写给母亲的诗

作者/冰心

母亲,好久以来

就想为你写一首诗

但写了好多次

还是没有写好

 

母亲,为你写的这首诗

我不知道该怎样开头

不知道该怎样结尾

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就像儿时面对你严厉的巴掌

我不知道是该勇敢接受

还是该选择逃避

 

母亲,今夜我又想起了你

我决定还是要为你写一首诗

哪怕写得不好

哪怕远在老家的你

永远也读不到……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著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著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回忆母亲

文/冰心

亲爱的小朋友:

昨夜还看见新月,今晨起来,却又是浓阴的天!空山万静,我生起一盆炭火,掩上斋门,在窗前桌上,供上腊梅一枝,名香一炷,清茶一碗,自己扶头默坐,细细地来忆念我的母亲。

今天是旧历腊八,从前是我的母亲忆念她的母亲的日子,如今竟轮到我了。

母亲逝世,今天整整13年了,年年此日,我总是出外排遣,不敢任自己哀情的奔放。今天却要凭着”冷”与”静”,来细细地忆念我至爱的母亲。

13年以来,母亲的音容渐远渐淡,我是如同从最高峰上,缓步下山,但每一驻足回望,只觉得山势愈巍峨,山容愈静穆,我知道我离山愈远,而这座山峰,愈会无限度的增高的。

激荡的悲怀,渐归平静,十几年来涉世较深,阅人更众,我深深地觉得我敬爱她,不只因为她是我的母亲,实在因为她是我平生所遇到的,最卓越的人格。

她一生多病,而身体上的疾病,并不曾影响她心灵的健康。她一生好静,而她常是她周围一切欢笑与热闹的发动者。她不曾进过私塾或学校,而她能欣赏旧文学,接受新思想,她一生没有过多余的财产,而她能急人之急,周老济贫。她在家是个娇生惯养的独女,而嫁后在三四十口的大家庭中,能敬上怜下,得每一个人的敬爱。在家庭布置上,她喜欢整齐精美,而精美中并不显出骄奢。在家人衣着上,她喜欢素淡质朴,而质朴里并不显出寒酸。她对子女婢仆,从没有过疾言厉色,而一家人都翕然地敬重她的言词。她一生在我们中间,真如父亲所说的,是”清风入座,明月当头”,这是何等有修养,能包容的伟大的人格呵!

十几年来,母亲永恒的生活在我们的忆念之中。我们一家团聚,或是三三两两地在一起,常常有大家忽然沉默的一刹那,虽然大家都不说出什么,但我们彼此晓得,在这一刹那的沉默中,我们都在痛忆着母亲。

我们在玩到好山水时想起她,读到一本好书时想起她,听到一番好谈话时想起她,看到一个美好的人时,也想起她——假如母亲尚在,和我们一同欣赏,不知她要发怎样美妙的议论?要下怎样精确的批评?我们不但在快乐的时候想起她,在忧患的时候更想起她,我们爱惜她的身体,抗战以来的逃难,逃警报,我们都想假如母亲仍在,她脆弱的身躯,决受不了这样的奔波与惊恐,反因着她的早逝,而感谢上天。但我们也想到,假如母亲尚在,不知她要怎样热烈,怎样兴奋,要给我们以多大的鼓励与慰安——但这一切,现在都谈不到了。

在我一生中,母亲是最用精神来慰励我的一个人,十几年”教师”,”主妇”,”母亲”的生活中,我也就常用我的精神去慰励别人。而在我自己疲倦,烦躁,颓丧的时候,心灵上就会感到无边的迷惘与空虚!我想:假如母亲尚在,纵使我不发一言,只要我能倚在她的身旁,伏在她的肩上,闭目宁神在她轻轻地摩抚中,我就能得到莫大的慰安与温暖,我就能再有勇气,再有精神去应付一切,但是:13年来这种空虚,竟无法填满了,悲哀,失母的悲哀呵!

一朵梅花,无声地落在桌上。香尽,茶凉!炭火也烧成了灰,我只觉得心头起栗,站起来推窗外望,一片迷茫,原来雾更大了!

雾点凝聚在松枝上。千百棵松树,千万条的松针尖上,挑着千万颗晶莹的泪珠……

恕我不往下写吧,——有母亲的小朋友,愿你永远生活在母亲的恩慈中。没有母亲的小朋友,愿你母亲的美华永远生活在你的人格里!

你的朋友冰心 1942年1月3日,歌乐山。

其三

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蒋勋曾经说过,“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遇见比我母亲更会讲故事的人。小时候我们家孩子最高兴的事,就是母亲今天心情好,能讲个故事来听。”为了母亲,他写了一本《此时  众生》,外人评价这是“献给母亲最感人的礼物”。这是一本非常精巧的书。共收五十篇散文,每篇约在千二百字左右,从某年的五月开始,止于次年五月。刚刚一年,横亘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的笔耕,成为这本《此时  众生》。

这也是蒋勋最私人的生活记录,他在下雪的季节去探望病中的母亲。窗外的雪,富丽繁华,又朴素沉静地下着,远处街角也有一盏路灯,照着白白的雪景。蒋勋可能是以留白的方式,来写他最珍惜的一个记忆和思念。

书中收录蒋勋写给母亲的诗《愿》,感动无数读者,台湾名主播张小燕在节目中痛哭流涕,称此诗使自己跨越丧夫之痛。书中更独家收录蒋勋亲自挑选历年创作之写生画作29幅。

作者/蒋勋

我愿是满山的杜鹃

只为一次无憾的春天

我愿是繁星

舍给一个夏天的夜晚

我愿是千万条江河

流向唯一的海洋

我愿是那月

为你  再一次圆满

 

如果你是岛屿

我愿是环抱你的海洋

如果你张起了船帆

我便是轻轻吹动的风浪

如果你远行

我愿是那路

准备了平坦

随你去到远方

 

当你走累了

我愿是夜晚

是路旁的客栈

有乾净的枕席

供你睡眠

眠中有梦

我就是你枕上的泪痕

 

我愿是手臂

让你依靠

虽然白发苍苍

我仍愿是你脚边的炉火

与你共话回忆的老年

你是笑

我是应和你的歌声

你是泪

我是陪你的星光

 

当你埋葬土中

我愿是依伴你的青草

你成灰,我便成尘

如果啊,如果——

如果你对此生还有眷恋

我就再许一愿——

与你结来世的因缘

其四

诚如作家贾平凹所说:母亲的伟大不仅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

写给母亲

文/贾平凹

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

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常说人死如睡,可睡的人是知道要睡去,睡在了床上,却并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睡着的呀。

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十四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了,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的,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

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是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还是认为她在挂液体了,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

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往往错过吃饭时间,熬夜太久,就要打喷嚏,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

我妈在牵挂着我,她并不以为她已经死了,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扭过头去。

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

当然是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儿女们都认为是伟大又善良,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

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啰啰嗦嗦地叮咛着这样叮咛着那样,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我没有动一件家具,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而我再没有看见过我妈的身影。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给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被湿热醒来,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来,又宽慰着我妈在乡下的新住处里,应该是清凉的吧。

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乡下的风俗是要办一场仪式的,我准备着香烛花果,回一趟棣花了。但一回棣花,就要去坟上,现实告诉着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

尾 声

亚伯拉罕· 林肯说:“无论我现在怎么样,还是希望以后会怎么样,都应当归功于我天使一般的母亲。我记得母亲的那些祷告,它们一直伴随着我,而且已经陪伴了我一生。”

高尔基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惠特曼说:“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

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是加油站。

惟愿你我都懂得母亲伟大无私的爱,珍视那份爱,回馈那份爱。

这个母亲节,让我们用最真诚的心和最质朴的语言说出对母亲的回忆及思念,对于她而言,这如同璞玉一般珍贵。

祝福母亲,感恩母亲!

感谢您收听本期节目,下次再会!

 

本节目编辑撰稿主持:伊兰

2019/5/3

美国.西雅图

【友情链接:中国广播艺术团2019年“魅力中国”音乐会将于6月26日在西雅图隆重举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