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很接地气儿的胡同电影——《柔情史》(Girls Always Happy)
导演:杨明明,记者:陈晨
在胡同里长大的这位爽朗随性的北京女孩儿杨明明说:“一部电影有一部电影的命运。”
这部《柔情史》的命运真的是太好了。从“出生”到现在,作为杨明明导演的处女作,它已经斩获了多个奖项:第二十届首尔国际女性影展国际剧情片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香港国际电影节火鸟大奖(最佳处女作奖)以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作为2018年唯一一部华语片以及18部最佳处女作提名之一,电影入围了第68届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在今年的西雅图国际电影节中国星单元中,杨明明又获得了最佳新锐导演奖。
杨明明,这位80后新生代女导演,她的短片电影《女导演》获得了香港IFVA电影节、中国独立影展以及宋庄独立影展等多项国内外短片奖项。
杨明明,为这部电影做足了准备。她集编剧、导演、剪辑、主演于一身,在2018年一月底完成了电影《柔情史》的拍摄。而就在电影开拍前三天,才定下了自己来主演!
西雅图国际电影节专题———采访《柔情史》导演杨明明 (06月14日,主播:郭静明,陈晨,嘉宾:杨明明)
(西雅图中文电台记者郭静明、陈晨采访杨明明导演)
从小学习民族舞蹈的杨明明说:做导演不是她的梦想。但从她的电影,从与她交流中她的热情不难看出,如今她深爱导演这个职业。的确,不是她选择做导演,或许是导演这一职业选择了她。她的幸运,来自她的天分、努力、自强、认真。犹如被大浪淘洗的金子,愈刷愈亮。
杨导跟我们分享了她的老师曾经和她分享的话:“在一份职业中越来越聪明,就是选对了职业;在一份感情中越来越笨的话,就是找对了人。”
现实主义女性题材的《柔情史》,带着黑色幽默。在西雅图国际电影节的宣传手册中,因《柔情史》的幽默感,它被列入“make me laugh”的类别中。这部影片围绕着北京胡同中一个单亲家庭的母女生活而展开。母亲荒谬计较的生活规则与要求,偏执的言语和行为方式折磨着做自由编剧的女儿小雾。与此同时,小雾也被母亲的思维逻辑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两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女人,在生活中争吵,攻击,防御,谅解。甚至在她们的争吵到了极端的时候,已无法面对彼此。她们各自经历了一场短暂却又失败的恋爱。爱情到来的时候,不管这个女人多大,都会像个小女孩儿一样快乐。爱情离开的时候,也不管这个女人多大,都会怅然若失,情绪低落。在感情无疾而终,情感无处安放之后,她们又日复一日的继续生活在一起。
电影海报的画面是一位母亲抱着自己的孩子。杨导告诉我们:或许也可以理解为母亲是女儿,女儿是母亲。它体现了一种巨婴的心里——拒绝长大,拒绝面对责任。海报中母女的眼神都是呆滞的,失意的,无望的,不快乐的。杨明明导演说:“这张海报其实是奥地利绘画巨子埃贡·席勒的一幅画。” 其作品特色是表现力强烈,描绘扭曲的人物和肢体。席勒的肖像作品中的人物多是痛苦、无助和不解的受害者。
而这部电影的中文名《柔情史》,英文名Girls Always Happy,都与海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杨导说,这种对比带着一种强烈的讽刺意味。我想,影片的名字,是让我们在绝望中寻找一些希望吧。
这部影片的主要角色都是由业内的非大咖演员来演绎的。扮演小雾母亲的耐安老师是著名的制片人。扮演小雾男友的张宪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教授,电影批评家,著名策展人。但影片的配角却都是很专业的演员。真是很有新意的组合与搭配。本以为主演都是素颜出镜的,但杨导说:“电影办丑才是对的、了不起。耐安老师为了电影,要化丑。每次拍之前,都要花一个多小时去化丑。”
导演选择了胡同,因为她熟悉,有记忆,有体会。因为她和母亲在胡同里生活过十几年,于是把胡同的生活拍得无比真实。我记得在六月九号观影完毕后的问答环节中,一位来自北京的男士说:“他曾经就在北京的胡同里生活。这部影片的描述太真实了。” 胡同里生活的人有他们生活的逻辑,有趣的逻辑。在胡同里,杨明明导演可以找到熟悉的味道,熟悉的人情。她还说:“这部电影,有一点点基于自己和母亲的生活。这部电影的创作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狂想。” 这部横跨了三个季节的电影在拍摄时以自然光为主,演员表演极度真实,拍得也真实,给我一种纪录片的感觉。虽然它看上去如纪录片般自然,但其实画面构图都是精心设计的。
电影的第一个场景:小雾骑滑板车在胡同中穿梭。滑板车,在我看来是一种暗示,对主角小雾性格特点的暗示。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子为什么选择滑板车作为自己的交通工具?她喜欢独处,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以这种方式在胡同里穿行,她有熟悉感、安全感,有一种放飞自我,唯我独大的感觉。杨明明导演为了这部电影练习了很久的滑板车。这部电影,又让导演增加了一项新的技能。导演还说:“从电影的视觉呈现上来讲,在固定镜头中,滑板车的快速移动给了电影画面呼吸感和运动感。”
电影以食物来划分章节:奶、羊蝎子、瓜,很有新意,也很吸引我。导演说:“吃相体现人的性格,可以看出人的生活状态和阶级地位。牛奶虽廉价,但保证身体健康。母亲喝牛奶时的样子和神态,不舍得剩下一滴。” 这种斤斤计较的生活态度耐安老师表演得特别到位。而且这个镜头影片中多次出现。“第二个食物是羊蝎子:中国人不仅吃肉还啃骨头。中国历史上有饥饿的记忆。吃肉代表着生活的改善和向好发展。吃羊蝎子这一场戏也是母女最开心的一场戏。第三个食物是瓜:甜甜的,给予了一点希望。绝望伤害中萃取一点希望可以让她们继续走下去。” 导演如是说。
回想起来,我自己和身边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受到挫折,感觉到不安全或空虚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吃很多东西,用食物来填饱这份“空虚”。所以,食物象征着贫瘠和缺乏,可以体现出生活的苍白。导演的智慧、洞见和犀利,可见一斑!该影片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上,被评审团评价为“ 透过锐利的对白,活灵活现反映今日中国的城市价值观和女性心态,既不美化也不刻意夸张。这部自编自导的首作,处处流露调子掌握上的自信,难能可贵” 。
在我的采访中,杨导还说:“艺术不需要去解决问题。它展现了一种具体的形态,具体的生活,代表了很多人的生活。” 电影结束后,我和一位美国朋友聊天。她对我说,影片看了很难过,很压抑,因为她的妈妈就像影片中那个母亲一样。听了之后,我有同情,对她的遭遇;也有感激,对自己的母亲;还有认同,对杨导。认同她的那句话:“影片中的母女关系,是世界性的普遍问题。” 的确,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面对,接受或承认,它都存在。母女都写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对母女的底色都有纯真的成分,但还是被现实的生活改变了模样。母亲的身上,伤痕太多了,极度缺爱的人,没有什么朋友。其实,人人都不想过艰难的生活,希望自在天真地活着。但是生活很现实,有时把我们变成了我们不想成为的样子。母女都有着强大的不安全感,才导致了扭曲、争吵、互相折磨。但电影没有苦大仇深,贩卖苦难似的诉说故事,它还是充满幽默的,沉重的同时还是释放了轻松的。
杨导在其他的采访中提到:“现在的导演里我很喜欢努里·比格·锡兰,我认为他是可以被模仿的大师。我片子中的一场戏特意向锡兰致敬,你看出是哪一场了吗?” 我的确没有看出来,所以在面对面的交流中特地问到,在此和大家分享:是蜡烛那一场戏。
影片的第一幕是在滑板车上开始的,影片的最后一幕是在公交车上结束的。我个人的理解是:最后选择在公交车上结束这部电影,意味着:日子不管什么样,好与坏,辉煌还是平淡,艰辛还是顺畅,都要一路向前走下去,都要过下去……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岁月不静好才是生活的常态。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去面对,去接受,不必刻意隐藏,更无需放大,无需逃避。做真实的自己,过真实的人生!坦然承认不完美,接受不完美,是一份难能可贵的成长与成熟。
感谢杨明明导演接受西雅图中文电台的采访。期待杨明明导演更多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电影!
《柔情史》:毫不遮掩的岁月不静好
【西雅图国际电影节专题报道,记者:郭静明】西雅图当地时间6月8日晚上9点,第四十四届西雅图国际电影节中国星单元颁奖礼于美国西雅图举行,由青年导演杨明明自导自演的电影《柔情史》,一举斩获此单元最佳新锐导演奖。而在此之前,《柔情史》已经在国际上斩获了多项大奖:在二十界首尔国际女性影展的国际剧情片竞赛单元或最佳导演奖;在柏林电影节入围柏林节全景单元(是18年唯一一部华语片,也是18部最佳处女作提名之一);在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竞赛单元,获得火鸟大奖(或称最佳处女作奖)和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如此一部载誉满满的作品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引起我们的好奇。
影片聚焦一对生活在北京胡同的母女,女儿毕业三年没有稳定工作,努力实现着自己的编剧梦想,,有一个分分合合的大学教授男友。母亲早年丧夫,热爱文学、诗歌,多年来为了继承遗产照顾一个孤寡老人。似乎像很多母女一样,因为时代的变化,不同的价值观和对未来的规划使得母女二人时时爆发战争、互相伤害。但多年来相依为命的感情又让她们们共同面对命运,互相取暖。
用杨明明导演的话说,影片就是用来描绘真真实实的“岁月不静好”。影片不遗余力的描绘着当下的社会现实:大龄剩女的婚恋问题,人们对自我价值无法实现的恐慌,老无所依的焦灼感,在人生任何阶段对于爱的渴望,理想在物质现实面前的不堪一击。人在社会上似乎越来越难找到安全感。物质,精神,情感,似乎在这个时代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
片中的女主小雾,代表了当下许许多多不想长大的青年人或者中年人的心态。也许是时代变化太快,还没有准备好去迎接接下来的人生。也许是太缺乏安全感,面对陌生社会的恐慌,让人心生逃避。即使巨婴的心态也好,社会残酷的现实也好,当我们被生活所禁锢的时候,是否还能够不牺牲自己的才华?片中小雾写了一首诗《小孩我不会喜欢你》,小雾的闺蜜问她以后还能写出这么好的诗么,答案我们不知道,也许长大后的我们都会慢慢归于平庸,过着简单平凡的日子,但若才华曾经被认可过,也算不枉一生了。
《柔情史》的取名也暗藏着导演的心思,一般我们把伟人的故事才称作历史,但杨明明导演认为平凡的两个人日复一日的生活也是历史。她在片中所展示的不仅仅是一对母女的故事,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符号。那些对于对于母女、恋人情感的刻画,对人物最真实的刻画——不加掩饰的口音,素颜甚至衰老化妆,特写的吃东西的镜头,无不展现着这个时代普通人的最真实的岁月——难言静好,却也在相拥中取暖,在争吵中欢笑。
(西雅图中文电台周四晚11点档西城夜话,将播出对导演杨明明的专访,敬请收听,AM 1150 | HD-3 FM 98.9 | Mobile App: Chinese Radio Seattle | Online Listen: 1150kknw.com/listen)
(《柔情史》剧照)
(华尚环球总裁张跃进向《柔情史》导演杨明明颁发最佳新锐导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