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国际电影节专题】专访纪录片《Eastern Memories(东方回忆)》导演,记者:杨亦爽
眼看着2019西雅图电影节就要 进入尾声,此次影节有多达400部,来自90个国家以上的电影参展,14万的影迷踏入影院共享视听盛宴。作为西雅图中文电台的记者,我有幸采访到一部名叫《Eastern Memories(东方回忆)》纪录片的两位导演 – 来自德国Martti Kaartinen的 和来自芬兰的Niklas Kullstrom。
首先来说一下电影,本片的旁白是来自百年前的100年前的著名芬兰语言学家,外交官G.J. Ramstedt(1873-1950)的手记,而影片脚本则来自导演近年来走访蒙古,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影像。当古老的文字配合现代的影像,当西方的游客叙述东方的故事,会是一番怎样的碰撞? 老实来说,影片很晦涩,晦涩到还能接受普通文艺片的笔者都看得如坐针毡。大量的哲学思考,历史追随,迷茫的空镜头都让人不明所以。但是,晦涩和枯燥就一定不是好电影吗?可能也不是。在跟导演的交流中,我也可以感受到两位导演,如学者一般钻研ramstedt笔记的认真与执着。他们其实也是在旅途中相识,所以可以说电影只是他们研究的一个副产品,而不是最初的目的。
更有意思的是,因为蒙古的话题,该片被中国列为了禁片。两位导演在当初刚得知消息时也很吃惊,毕竟他们也是通过层层帮助拿到在中国拍摄许可证的。当问及感想时,他们似乎也变得坦然了,甚至还打趣说要在网上把片源泄露出去方便大家观看。
和导演们聊完以后我对《Eastern Memories》也有了不一样的印象。不过究竟是枯燥还是高深,究竟是哲学家的思考还是艺术家的无病呻吟,这都需要观众自己去体会和感受,毕竟看电影是种私人的体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