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国际电影节专题】专访纪录片《Eastern Memories(东方回忆)》导演,记者:杨亦爽
眼看着2019西雅图电影节就要 进入尾声,此次影节有多达400部,来自90个国家以上的电影参展,14万的影迷踏入影院共享视听盛宴。作为西雅图中文电台的记者,我有幸采访到一部名叫《Eastern Memories(东方回忆)》纪录片的两位导演 – 来自德国Martti Kaartinen的 和来自芬兰的Niklas Kullstrom。
首先来说一下电影,本片的旁白是来自百年前的100年前的著名芬兰语言学家,外交官G.J. Ramstedt(1873-1950)的手记,而影片脚本则来自导演近年来走访蒙古,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影像。当古老的文字配合现代的影像,当西方的游客叙述东方的故事,会是一番怎样的碰撞? 老实来说,影片很晦涩,晦涩到还能接受普通文艺片的笔者都看得如坐针毡。大量的哲学思考,历史追随,迷茫的空镜头都让人不明所以。但是,晦涩和枯燥就一定不是好电影吗?可能也不是。在跟导演的交流中,我也可以感受到两位导演,如学者一般钻研ramstedt笔记的认真与执着。他们其实也是在旅途中相识,所以可以说电影只是他们研究的一个副产品,而不是最初的目的。
更有意思的是,因为蒙古的话题,该片被中国列为了禁片。两位导演在当初刚得知消息时也很吃惊,毕竟他们也是通过层层帮助拿到在中国拍摄许可证的。当问及感想时,他们似乎也变得坦然了,甚至还打趣说要在网上把片源泄露出去方便大家观看。
和导演们聊完以后我对《Eastern Memories》也有了不一样的印象。不过究竟是枯燥还是高深,究竟是哲学家的思考还是艺术家的无病呻吟,这都需要观众自己去体会和感受,毕竟看电影是种私人的体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以下附上采访的问题
采访内容:
1 SIFF电影节和你们之前参加的其他电影节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在来之前也参加了一些在欧洲的电影节,这次来到美国非常激动。SIFF在电影放映后会直接面向观众,可以看到他们的反应。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2. 介绍一下电影
电影主要发生在蒙古和日本,有一小部分在中国和韩国。 主要追随着100年前语言学家Ramstedt的手稿,他之前拜访过这些国家。电影用他的故事做旁白,同时展现现代的画面。
3. 什么时候有的想法
因为之前写书的原因在蒙古和中国待过一段时间,之后遇到另一个导演,他也有在日本生活的经历。于是准备一起筹拍这个电影
4. 在中国拍摄有没有遇到困难,尤其是天安门的场景?
我们并没有遇到很大的阻碍,因为来到中国拍摄是有使馆的签证和许可,也有会说中文的助手帮忙。
5. 电影在中国被禁的感想?
并不是因为电影中跟中国有关的内容被禁放。之前在广州参加电影节的时候入围了竞赛名单,但是没有通过审查和观众见面,我们感到非常震惊和失望。也希望通过别的方式能让大家看到这个电影。
6. 电影有没有商业的用途?
电影并没有商业用途 资金来自于芬兰政府。并不想让资金影响艺术上面的决策。
7. 电影想传达的信息
电影想带给人们思考和反思。 历史的进程有少数人决定 他们的决策可以影响大部分人的生活。甚至抹掉不和常理事情的存在。先人的智慧和现在也有关联 所有东西都是自然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改变。
8. 下一步计划?
下一步纪录片与建筑有关 同样是对比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改变
【2019年西雅图国际电影节详情,请参见:2019年西雅图国际电影节精彩纷呈,10部华语电影将闪亮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