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中文电台记者 杨亦爽 报道】在中国,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每天对着电脑和粉丝互动,月入百万。在中国,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挥金如土,只为得到和网络主播互动的机会。在中国,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月入三千,但愿意拿出工资的一半来给偶像投票。网络直播,成了这种魔幻现实题材的平台,这些人,这些故事,每天都我们身边上演着。<People’s Republic of Desire>(中文暂译《欲望人民共和国》)正是一部反映中国网络直播热潮的纪录片。
电影前段部分,影片浮夸到让人感到有所不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这种表现形式恰恰和直播的夸张相映成趣,甚至极为讽刺。尤其是当其中一位主播身穿金色西服,戴着墨镜,在背景音乐轰鸣下闪亮登场,让人情不自禁感到,这不就是欲望人民共和国在个人身上最直白的投射吗?影片切入点并不大,主要追踪了两个在YY平台的网络红人沈曼和大李在线上和线下的生活,尤其聚焦了在YY平台年度盛典期间,如何各显神通通过吸引粉丝投票来获得粉丝投票,冲击年度最受欢迎男女主播的过程。但是它的格局却很大,也许是因为导演吴皓的深厚的理工科背景,通过他的镜头,不仅展示了网络红人光鲜外表下的扭曲生活,更是抽丝剥茧,深入挖掘了网络直播背后的盈利网络。《欲望人民共和国》把三个利益体概括成,网红,土豪,和屌丝,这些称呼,赤裸裸中也带着无奈。
如果说传统电影在帮助观众造梦,那么纪录片则把观众拉到现实,
中国近几十年的经济腾飞带动了大规模社会阶级纵向流动,使得大量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群向着中产甚至富豪阶层涌动,一方面这些人的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另一方面,他们的精神建设和审美水平并没有相应提高。如今,随着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社会阶级流通的大门开始逐渐闭合,青年一代又重新笼罩在没有希望的阴霾中,迷茫地生活。直播的出现,就像一剂强心针,扎入这些土豪与屌丝的血液中,让他们从另一个维度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当网红不仅要接受观众的崇拜,同时也得面对扑面而来的负面评价。当屌丝抱怨花费半月薪水投票还不及土豪的九牛一毛。我们发现当网络又和金钱挂钩之后,社会阶层之间的玻璃板有一次无情地架起。直播还能够流行多久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在这之后还会有一波接一波的平台让社会为之疯狂,毕竟在欲望的社会,金钱永不眠。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吴皓曾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后留学美国获得了生物硕士以及MBA学位,在多家中美知名企业就职过。 2011年底他辞去全球最大旅游网站TripAdvisor 中国区总经理的职务,投身于纪录片和写作,专注拍摄中国当代题材的纪录片。《欲望人民共和国》在刚刚落下帷幕的西南偏南电影节(SXSW)上拿到了最佳纪录片奖,并在本届西雅图国际电影节荣获最佳纪录片奖提名。该片讲于5/19和5/20在西雅图国际电影节放映。之后也会在北美院线公映。
Saturday, May 19, 2018, 6:00 PM / SIFF Cinema Uptown 3
Sunday, May 20, 2018, 3:30 PM / Lincoln Square
笔者代表西雅图中文电台对吴皓进行了采访,以下是采访内容:
- 是什么启发您拍摄一部关于中国直播热潮的纪录片
答: 2014年夏天我回大陆调研新的纪录片项目,通过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接触到YY。那时网络直播还没有现在这样主流,我在北京上海的白领朋友都不知道这个在NASDAQ已经上市、市值超过30亿美金的YY。我很好奇就开始关注,也很快就了解到直播世界里聚集了很多“屌丝”和“土豪”;他们一起崇拜网红直播,一起给主播们刷礼物,而在现实中,在大陆甚至于全球,富人和穷人一般是彼此不接触的 。那时我就意识到这里面有故事,有希望做成一部通过网络来讲现实、既好看也 informative 的影片。
- 您是如何想到给本片起名<People’s Republic of Desire>的。 您觉得这个片名会影响本片在国内上映吗?
答:直播从2016年开始火了以后,很多媒体都在报道,都在试图解释直播为什么在大陆那么火。有些媒体说是因为中国单身男孩子多,直播代表着所谓荷尔蒙经济。有的说是因为3、4线城市娱乐项目少,年轻人从而喜欢在网络上看直播类的互动性娱乐。我的片子从某种程度上也尝试解释直播风行的原因。但真正的原因很复杂:穷人在网络上或找寻娱乐,或崇拜自己的偶像,通过偶像“屌丝逆袭”后的光鲜生活满足自己对财富的向往,或喜欢看富人大手笔消费来“过瘾”;富人在直播间消费刷虚拟礼物,或以此来认识网络明星,或纯粹为了在穷人面前显富,来找寻一种存在感。而这些各种在互联网上寻找满足的欲望,虽然在网络直播世界里以极端的方式呈现,但也从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所欠缺的,所渴望的。所以我把片名定为 People’s Republic of Desire,因为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就搭建于欲望之上,因为这些虚拟世界的欲望就代表着现实社会的欲望。
片子还在国内走审批流程,希望能通过,希望国内的观众能看到这部片子。
- 您的纪录片在多大和多近的层面上记录了网红们的真实生活?
答:纪录片的所谓“真实”是业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不同的观点导致了纪录片界的不同流派。我个人的观点是导演在拍摄和剪辑过程中,通过真实的素材来搭造一个故事,但通过故事讲的其实是一个导演个人对于世界、对于某个现象的理解。沈曼那些主播们的生活陷在网络上,每天就是蹲在家里玩电脑和手机,其实非常枯燥单调;这我在片子里有提及,但显然我这部片子不是所谓的观察纪录,着重讲的不是她们真实生活的平淡乏味。同时这些主播们对于直播的既爱又恨的感情,这当然是真实的,但至于各自的比例是多少这可能连她们自己都不清楚,观众只能依赖于我的剪辑、我的阐释来理解了。因此我觉得纪录片所谓真实度的问题在我个人看来是个伪问题。我只能说片子对主播们的生活反映没有任何造假。
- 沈曼和其他片中的记录对象有看过本片吗?他们有什么反馈吗?
答:我给沈曼放过片子里有她的所有的片段。其实离拍摄完成已经差不多两年了。我问她觉得那些场景反映的是她真实的想法吗?她说是。其实她更大的抱怨是我把她拍得不够美。我只能解释我们的相机不是那种美颜相机,没办法P图。
其他的人还没机会见面放给他们看。
- 您对直播怎么看?您想通过这部纪录片告诉观众什么?
答:“屌丝”们来说,直播给了他们互动的机会,给了他们一种娱乐,即使这种娱乐在精英看来很low。对于主播来说,直播给了他们一个赚钱的机会,一个“屌丝逆袭”的机会,而这种机会在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很少了。但同时直播,和很多其它网络技术一样,是很容易让人依赖的,让人容易选择避开现实中的各种不如意而逃避于一个虚拟的世界中的,因为在虚拟的世界里幸福好像会来得容易些。我做这部纪录片最希望能达到的,就是让观众去思考吧–网络中的幸福真的比在现实里来得容易吗?现在大家开始讨论网络技术的各种弊端,但那些弊端其实仅仅反应了我们这些用户的欲望;而我们,作为网络亿万用户的一员,正是我们的各种欲望让网络如此强大。那我们每一个人又应该怎样去平衡现实和网络之间的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