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大海知道”我们的忧伤

“只有大海知道”我们的忧伤

作者:陈晨

“已经多久没见
你眼睛里的那片海
想念多么蓝
我的航行
来到了地图之外

天空在海面苏醒
星星用眼睛叮咛
你的心里
可还有我栖息的海湾

对饮一杯眼泪
浪花在礁岩哽咽
咸咸的风
吹开迷雾的长夜

梦想在歌里流浪
记忆用发梢延长
月亮升起
船桨划破了黑夜”

【西雅图国际电影节专题】专访台湾电影《只有大海知道》的演员、助理导演以及发行人 (2019年6月14日,主持:陈晨、小元,嘉宾:钟家骏、吕鸥、杨融、Albert Yao)

这首由台湾歌手陈建年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海的眼泪》,触动心弦!一首走心的歌曲,一首专门为了这部电影而创作的歌曲。此影与此歌,实乃绝配!在电影的最后娓娓道来,恰到好处。导演助理告诉我们:“陈建年老师后来去兰屿做了警察,与兰屿当地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大道至简,最简单的故事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这部被喻为史上最兰屿的电影《只有大海知道》,是一部关于大海,等待与爱的电影。此部电影,真实,朴素。完整的还原了兰屿的自然风貌和风土民情。除了主演黄尚禾,其他所有演员均是兰屿上原住民,即达悟族人出演。坐在银幕前,我就能嗅到兰屿自然淳朴的气息。兰屿——一颗遗落在蓝色海洋中的璀璨明珠。兰屿位于台湾东南方外海上,行政区划上为台湾台东县兰屿乡所管辖,四面环海,因其岛上独有的达悟族、地土风俗与自然景点,远近驰名。影片中,兰屿给我的感觉很温柔,因为有大海。一个有海的城市,无论如何都是温柔的。温柔的大海,海浪声,还有自由的海鸟。

这部剧的导演兼编剧: 崔永徽,一位厉害的女导演。视角独特,情感细腻坚韧。崔永徽,辅仁大学中文系毕业,资深纪录片编导,作品《谢锦》放映会,曾创下两百余场邀约纪录;首部剧情长片《只有大海知道》获得100年新闻局优良剧本奖。本片主演: 黄尚禾 、钟家骏 、李凤英 。本片的类型属于剧情 、歌舞 、家庭 、儿童。
电影中,留守儿童马那卫从小和阿嫲(奶奶)相依为命,父亲为了生计远赴高雄打工(兰屿的就业机会不多,所以去高雄打工的人比较多。饰演爸爸的吕鸥在现实生活中也曾经去高雄打工。)马那卫的一双球鞋穿到开口掉底,只有穿拖鞋去上学,他时刻都期盼着父亲从远方归来,给他带回一双新球鞋、陪伴他的成长…终于,父亲回家探亲了,却带回了一双儿子三年前寄给他的,画有旧脚型尺寸,大小不符的耐克球鞋。(这一刻,我好心酸)。于是陪着马那卫的仍然是那双破球鞋。盼了那么久的球鞋,却穿不进去,让人好心疼这个小男孩儿。不得不说,隔代教养下的亲子关系疏离而又残酷。说到留守这个话题,这些留守的儿童和老人们,守住了当地的文化和新鲜的鱼,但“只有大海知道”他们的艰辛和孤独。


新的学期,学校来了一位年轻老师——游仲勋,被迫放弃热闹都市生活的他,一心想争取记功嘉奖,期待早日能调回台湾……。
有一天,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全国原住民舞蹈大赛将于高雄举办,马那位所在的椰油国小决定参加。仲勋立刻自告奋勇,接下指导老师的重任。但在集训过程中,仲勋却发现,孩子们对代表达悟文化的丁字裤显然排斥,不愿穿着它上台表演……。比赛即将到来,仲勋如何能让孩子们,从文化中找回骄傲,勇气与自信呢?如何让孩子们愿意穿上丁字裤上台表演呢?这次演出及演出之前的排练,是孩子们一次追根溯源的旅程。

说到“陪伴”,很简单的两个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陪伴更是一种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影片中有一幕特别温暖,夕阳的余晖下,爸爸陪伴着儿子聊天,暂时放下生活的负担,陪儿子在海里玩耍,太温暖了,那是小男孩儿为数不多的真正的开心时刻。

大海、球鞋、飞鱼,丁字裤,是影片中的几个元素。大海是影片的第一个意象,也是电影最后的高潮。小男孩儿跳进海里,帮老师捡起太阳眼镜,让我们感受到兰屿的孩子与大海人海一家的关系,和谐自在。后来小男孩儿到高雄演出,爸爸没有来参加,他去找爸爸,爸爸又着急开出租车赚钱。他心情低落,看到了爱河,因为爸爸提到过爱河,所以他跳进爱河里看河面上的夜景。他绝不是赌气,只是想重温和爸爸一起在海中游泳的美丽时光。警察是不会明白小男孩的心情的。老师告诉他,如果不舒服就哭出来,小男孩儿说:“老师,我哭不出来,我的眼泪都掉到爱河里去了。小男孩的眼泪流进了爱河,所以电影的名字《只有大海知道》,也在这里扣题,得到了呼应。

电影中家骏同学的妈妈也在高雄打工,但在孩子们去高雄表演的时候,她请假来看孩子,平时也经常给孩子买穿的吃的玩的,而马那卫呢?却什么都没有。这种强烈的对比更让人心疼这个小孩子,同情他的遭遇。

球鞋呢,有人说:“球鞋是城乡落差的符号。”

除此之外,在我看来,球鞋也承载着一份思念,一份对陪伴与关注的渴求。

关于飞鱼,有一个飞鱼王的传说,是这样的。“有一个老爷爷吃飞鱼和很多贝壳鱼类,飞鱼王就来警告说不能乱捕鱼,而是应该更尊敬飞鱼;飞鱼王和老人约定,在吃飞鱼的时候要遵守某些礼仪和其他的规范,在某些时间才可以捕捞飞鱼,而且飞鱼的做法也有了规定,所以现在兰屿仍然保持着飞鱼王传说中对待飞鱼的态度。虽然兰屿人吃飞鱼,但是很尊重飞鱼。”

那丁字裤呢?“它冲撞着传统与现代美学。” 简单凉爽的丁字裤是达悟族因酷热气候发展出的衣着。穿着丁字裤跳舞,经年累月,已经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当然也是我们非兰屿人很感兴趣的点。但是,新生代孩子们却不愿意穿,他们说:“那是老人穿的,露屁股,才不要呢。” 他们宁愿穿内裤也不想穿丁字裤。饰演爸爸的吕鸥告诉我们:“纯手工亲自编织一条丁字裤,如果每天编织3个小时,也要编织30天。” 其实,导演崔永徽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只有大海知道》,改变自一个真实的故事——顏子矞老师和小飞鱼文化展演队的故事———一位老师帮助兰屿岛上四个部落的达悟族孩子们从原本排斥穿丁字裤表演到后来认同自己的族人文化的故事。为了更真实的拍摄,所以导演只启用了黄尚禾一位专业演员,并聘请老师到兰屿教授表演,片中的其他演员都是达悟族的素人。

影片中,在孩子们集训的时候,有一首歌播放着,这是一首由兰屿古调改编的,叫“兰屿情歌”,原本的歌词是讲恋人的。为了这部影片,后填的词。有一句歌词是:“永远不要忘记,达悟的文化。”我想,这就是导演的心声,是她拍这部电影的初心。她希望兰屿的孩子们可以以自我的文化为荣耀。崔导说:“她在兰屿的跨年晚会上,看见孩子们不惧寒冷,身着丁字裤表演时,当下深受感动。他们脸上散发出骄傲自信的光芒,更坚定了她即使借钱,也要拍摄《只有大海知道》的决心。真实呈现在兰屿这个小岛上不同世代、不同遭遇的人们的真实生活与情感世界,并让近代兰屿和文明世界相遇,思考它带來的命运变数,冲突与失落。”

影片中有说:“兰屿的传统不是只有舞蹈,有更深的东西。如果你不在乎这些东西,是跳不出那种感觉的。” 是啊,跳舞不只是动作,更重要的是心里的东西,在影片中,就是内心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吧。还有呢?就是内心对缺失的温暖和陪伴的渴求吧。
费时六年筹拍完成的电影《只有大海知道》以达悟族文化为故事主轴,不仅诉说着偏乡教育的问题,也大量摄入兰屿的绝美风光。电影的实际拍摄时间只有一个月,但剧本的准备、演员的培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只有大海知道》让许多的观众看到了兰屿的美。台湾达悟族童星钟家骏,凭借作品《只有大海知道》荣获第55届金马奖“最佳新演员”。兰屿岛上的亲友都相当开心,引发了全岛屿的关注与祝贺。小孩的演绎浑然天成,得奖实至名归。本以为

小演员的实际生活和剧中的情节会有很多相似,所以才能把角色诠释的那么好。但在采访中得知:家骏真实的生活和电影中完全不同,他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家庭的生活条件也不错,爸爸妈妈是在兰屿开小饭馆的。导演对小家骏的评价是:“在拍摄中,只需要我稍微点拨,他会给我非常多新的东西和表演的层次,而且能举一反三,非常天才、令人出乎意料。” 的确,家骏的表演会牵动着观众的心,无论是他开心,还是难过!钟家骏拍了这部戏之后,对表演很感兴趣,加之他的表演天赋,他之后会去台湾读高中,想在表演的这条路上走的更远更久。饰演爸爸的吕鸥,演的也非常真实。他把爸爸那种短暂的陪伴,厌烦,心不在焉,只想赚更多的钱的心态,表现的饱满充分。更有趣的是,电影中的爸爸和小男孩儿在实际生活中也认识,都是住在一个村子里的,吕鸥是看着小家骏长大的。小家骏和电影中的阿嚒(奶奶)实际生活中也有亲戚关系。这种感觉很奇妙,一群认识的人,住在一个地方,过着平静的正常的生活,突然有一天,这些人都走进了电影里,走进了银幕里。

小男孩家骏认为在电影中最难演的地方是:凶阿嚒。因为平日里他都是非常尊重老人的。最容易的一幕戏就是:投快递。

饰演爸爸的演员吕鸥认为最难演的地方是他和弟弟借钱,没有成功,很生气的状态。最容易演的是在大海里游泳,因为这是他相当擅长的。的确,他们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协调的游动、翻滚。他们都是兰屿的孩子,更是大海的孩子。

就在参加采访的当晚,小家骏就要回台湾了,没能参加第二天的颁奖典礼。因为他要回去参加国中的毕业典礼。

这部被称为“史上最兰屿的电影”,入围亚太电影奖(Asia Pacific Screen Awards)和东京影展。

  • 荣获 第55届金马奖 -最佳新演员奖(钟家骏)
  • 荣获 第25届白俄罗斯明斯克国际影展 「儿童青年电影」竞赛片 -最佳青年演员奖。钟家骏的演技被盛赞为奥斯卡等级。
  • 入围 第31届日本东京国际影展 「亚洲未来」竞赛片
  • 入围 第38届美国夏威夷国际影展 「最佳亚太电影奖」竞赛片
  • 入围 第12届荷兰阿姆斯特丹亚洲电影节 正式竞赛片
  • 入选 第12届澳洲亚太屏幕奖 正式竞赛片

当然,在此次西雅图国际电影节中,获得了评委会特别奖。这部电影是本次电影节中我看过的电影里面,最喜欢的一部。电影这本流动的书,让我视觉化的清晰的看到别人的故事,感受到我们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的风土人情。感谢西雅图国际电影节,给我们带来了如此精彩的电影。
采访的最后,在我的请求之下,两位演员给我们哼唱了一段兰屿当地的歌曲《飞鱼之歌》。这一段也是主题曲《海的眼泪》中伴唱的那一部分。歌词大意是:“ 收获满载的飞鱼啊,都是我爸爸捕的,我是多么兴奋。愿每一天都如此美好。” 在他们哼唱的过程中,我的思绪仿佛飞到了影片中的兰屿。在我播放这一段给我女儿听的时候,她一边听一边拍手打着节奏。

《只有大海知道》的开始与结束,都是奶奶带着孙子摘龙眼。在兰屿,每一棵龙眼树都是有主人的。龙眼树的木头,可以用来造船。他们采龙眼,说明祖孙二人盼着爸爸快回來,因为奶奶说爸爸小时候最喜欢吃龙眼,第一幕与最后一幕,都是祖孙两人的一种期盼~
影片中还有一幕,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小男孩儿坐在一个橘粉色的大盆里,把盆当船,一个人玩耍。我在想,如果是很多个这样的盆子,每个盆子里都有一个小孩子在玩耍,这也会是兰屿的一道风景吧!
电影的最后,老师在爱河边找到了小男孩儿,带着小男孩儿坐出租车回住的地方,小男孩儿说:“台湾的路有好多条,兰屿只有一条路,还是一条路比较好。” 老师若有所思,也觉得一条路比较好。这位老师因为和孩子们在一起,因为对兰屿以及对达悟文化的慢慢了解,在电影的最后,他的心态已经和初到兰屿的时候不一样了。刚到兰屿的那个时候,他一定认为,台湾的好多条路才比较好。
小家骏说:“他也比较喜欢一条路,不然会迷路啊。那样比较简单。”采访的过程中,能感觉到家骏和吕鸥都是简单朴质之人。他们生于那样的地方,也愿意长于那样的地方。
你呢?你怎么认为?一条路和许多路,哪一种更适合你呢?
我呢?我也觉得只有一条路就很好,回到单纯的初衷,知道自己该去向哪里……在人生的这条路上,难免有悲伤,纵使没有人倾听陪伴,也无妨。眼泪流进大海,《只有大海知道》,我们的忧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