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中文电台报道,记者:陈晨】《The Duke》是本次电影节我非常想去看的几部电影之一。在参加媒体发布会那晚,当我第一次看到电影海报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这部电影是我喜欢的风格,但我不知这部电影竟是以真实事件为脚本的。或许这个故事迄今为止鲜有人知, 那这部电影成型与放映岂不是更有意义!
4月12号下午2点,我在西雅图的Siff Cinema Uptown的媒体放映场观看了这部轻松、温馨、感人的轻喜剧。英国人看此剧应该觉得更加有趣,70年代的英式英语叠加英格兰北方口音听起来真是别有一番风味。有人说,这个故事是“以官司为名的行为艺术,不列颠的笑话精选”。为什么会这么说呢?那就来看看这部电影讲了什么吧!
Jim Broadbent 和 Helen Mirren 两位英伦老戏骨, 威尼斯电影节的宠儿在电影中饰演夫妇,参演1961年在英国发生的著名历史事件。影片由Roger Michell执导,故事讲述了一位60岁的失业出租车司机Kempton Bunton在1961年从伦敦国家美术馆偷走了一幅由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Goya画的真人肖像画《惠灵顿公爵》,并把它订在了自家的衣橱里。该事件也是伦敦国家美术馆在历史上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盗窃事件。
据说在1961年, Goya的《惠灵顿公爵》的肖像画作被一位美国大亨在拍卖会上从一位英国贵族手中购得。随后,英国政府介入购买该画作,花了14万英镑将之留在英格兰,并在伦敦国家美术馆展出。没过多少天,这部画作就被盗了。电影中讲述的画作失窃过程让我觉得从一个国家级别的美术馆中偷画怎么那么容易呢?所以真实事件中的偷盗过程究竟如何,有待细细查阅!那他为什么要偷这幅画呢?原来他偷画是为了抗议英国广播公司征收电视执照费用。男主是一个有点古怪的民权运动人士,一个对一些政府做派不满的人。影片开始时,他就因为反对并拒绝支付英伦政府要求征收的电视许可费而在 Durham 的监狱蹲了数日。我们不在英国居住,因此可能不知道,在英国看电视是要交钱的。 在英国看电视需要申请一个TV Licence,也就是“电视执照”。 而且据说无论是在电视上看大英帝国的免费节目,还是在Youtube上看直播,都是要交钱的。对这个信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查阅这方面的内容。
在电影最后的字幕里写到(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2000年开始,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就有免费的电视执照了。他声称他是本着“诚实且善良的欺诈”精神,根本没有犯罪的意图。法庭对于该偷窃案件的判决更为有趣,对于针对他的四项指控,他本人都拒不认罪。最终,陪审团认定一项罪名成立,三项罪名不成立,因为他被监禁了三个月之后便被无罪释放。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幅画作的消失却让这个作品本身在媒体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这次失窃案反而吸引了人们对这部画作《惠灵顿公爵》肖像的关注。资料中记录着:“英国艺术史学家Kenneth Clark在当时宣布此盗窃案是本着“纯粹的理想主义”精神进行的。前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 Philip Hendy则认为这位偷窃戈雅画作的人是想引起人们对艺术品“不公平”价格的注意。”
这是一个关于人性,法律、家庭、社会的故事。看过之后,你会发现这部电影里散发着英国人骨子里的幽默,故事里面有着有趣的灵魂,藏着时代的烙印。这部电影另一个让我很喜欢的地方,也是为之增色的元素就是电影里的那些配乐,个人觉得这些配乐出现的时间,所用的风格,所选的音乐,都拿捏得当,恰到好处,画龙点睛。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故事的最后,夫妇二人一起在影院看电影,电影中也呼应式的出现了《惠灵顿公爵》的肖像画作。夫妇二人轻松的打趣,我们这些观众也莞尔一笑。
《The Duke》这部电影的主线是围绕着这幅肖像画的失窃而展开的,但若只是关于失窃,那电影看着会很单调。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导演在其中添加了一些“调料”,使电影有了一些特别的味道,使电影中人物的刻画更加的立体丰满,有血有肉。比如他与妻子之间感情的微妙变化,夫妇二人与儿子们的亲子关系,比如法庭趣闻,面包厂的故事,剧本风波等等。那到底还有哪些“调料”呢?电影中又有哪些其他有趣的片段呢?如果你也感兴趣这部电影,就快快行动,去亲历一次那件你不知道的事吧!
The Duke 在SIFF放映时间/地点,购票请点击
Fri. April 15 | 7:00 PM | Shoreline Community College
Mon. April 18 | 6:30 PM | SIFF Cinema Upt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