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国际电影节专题】专访电影《中英街一号》导演赵崇基

【西雅图国际电影节专题】

专访电影《中英街一号》导演赵崇基

陈晨

       “当你好爱这个地方,好爱这个人,你就会不惜一切地保护它。” 在采访的过程中,感受的到赵导对电影的那份执着与热爱,对他出生与成长起来的那片土地的热爱……也深切的感受到什么是“爱之深,责之切”~
5月26号下午5点30分,我来到了西雅图 Hyatt Regency西雅图国际电影节的媒体办公室,见到了赵崇基导演。我进门的时候,赵导站在落地窗前,望着窗外的风景和大楼。采访中,我问他,当时在想什么? 赵导说:“我喜欢一个人去旅游,到每一个城市都有不一样的感觉。不仅是风景,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旅游时希望多了解这个城市的性格。喜欢坐在街道旁的椅子上,什么都不做,看看人,看看房子,看看……就已经可以看到很多东西了。美国来了很多次,这是第一次来西雅图。西雅图的性格,比较包容,开放,多元文化;大部分的人都会对着不同种族的人打招呼。”
赵导曾经是学习文学的,他坦言:“文学对电影是很重要的。”他喜欢写东西,但他认为用影像讲故事的力量更大。他是一个很关注社会的人,每天早上都有看报纸的习惯,每一天不看完报纸会睡不好觉,了解香港的、世界各地的新闻,他说我们不能对旁边的事情一无所知。他说:“拍电影不只是言志的事,你看到周围发生的事情,你对人生的看法,就会很自然的放在电影里。所以导演骗不了人的,什么样的导演会拍出什么样的电影。一个虚伪的导演拍出的电影也是虚伪的。从一部电影可以看出一个导演的人生观、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 心有戚戚焉,电影是一个导演灵魂的显现吧!
赵崇基先生不仅是导演,也是此片的出品人,监制,编剧。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文学学士,现为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副教授,是资深香港电影制作人,曾执导过18部电影作品,当中屡获殊荣。最新作品 ,也就是我采访的这部电影《中英街1号》,荣获大阪亚洲电影节最佳电影。 赵导的电影还包括:1997年 《三个受伤的警察》,演员郑则仕荣获1997年度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该电影亦获同年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评选为“十大香港电影”之一;2001年的电影 《天有眼》,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论坛单元,及东京新作家主义影展; (2007 年)的电影《夜.明》,获金马奖提名竞逐“最佳造型设计”,演员赵文瑄xuan, 于第1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获“最受关注男演员奖”,而演员吴越则获“最具潜力新人奖”;
2011年的 《英雄喋血》获第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奖”。2016年的赵导监制的《一念无》也获奖众多。从事电影制作前,赵崇基早于1980年代已投身电视制作行业,及至1990年代间,共导演超过30 部电视剧及电视电影。

专访参展西雅图国际电影节的香港电影《中英街1号》的导演赵崇基 (2019年5月31日,陈晨主持,嘉宾:赵崇基)

  


《中英街一号》整部电影都是黑白色调,看上去给人一种压抑感,沉重感。我以为导演是有意而为之,但最初是因为预算很少,很实际的考虑,美术指导提出要不要试试黑白。电影分为两部分,过去与现在,都是黑白,但两部分的黑白质感是有些不一样的。赵导不想落入俗套,所以没有处理成过去是黑白,现在是彩色。他坦言:“其实黑白也有象征的意味。现在的香港,什么是黑,什么是白?现在有些人是分不清楚的。黑白不分,有些人非黑即白,没有中间的灰色地带。” 赵导还说:“这个电影是拍给年轻人看的,这个电影是2011年,受到一位老年人的托付才决定拍摄的。这位老年人经历过1967年的暴动,是当年的一个政治犯(young prisoner, YP仔)。导演听了很多关于这个事件的故事,虽然他们有些想法导演不是很认同,但是他认为这个事件很值得去拍,那一页是香港很重要的,香港之前还没有一部电影主要写这个事件,香港政府不愿意去多提这个东西。所以没有太多的犹豫,他就答应了。因为预算的问题,剧本的问题,一直在写在改,这中间香港经历了很多社会运动,比如皇后码头的事情,2014年的“雨伞运动”等。整个电影拍下来到上映,真可谓是“八年抗战”。正因为拍摄时间之久,才拍到了2014的雨伞运动,我们才能看到电影里的两个部分。电影中不同年代的年轻人对不公平的愤怒,对希望所表现出的极度的热情,有些是被利用的,有些是被辜负的,还有就是香港人的身份问题,这两点是电影要强调的。
您知道香港的“六七暴动”事件吗?看电影之前我不知道。您知道香港2014年的“雨伞运动”吗?看电影之前,我也不知道。这部电影让我学习到了这两个事件。
电影的第一部分关于香港六七暴动事件,三位年轻人参与其中的故事。事件发生在中港边界地区:沙头角。六七暴动,亦称1967年香港左派暴乱(英语:Hong Kong 1967 Leftist riots),是香港一场因社会矛盾、政治矛盾激化,并受到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极端思潮及澳门一二·三事件影响的香港亲共人士对抗香港政府的暴动,亦为香港历史的分水岭。发现1167枚真炸弹,1936人被检控,832人受伤,51人丧生,(包括警员,英军,消防,以及左派示威者及路人)。事件从1967年5月6日开始,至同年12月基本结束。其由最初的工人运动、反港英政府示威,演变成后来的恐怖主义及炸弹袭击平民等行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在大陆取代中华民国政权后香港唯一的左派暴动。
电影第二部分将时间推延至50多年后,故事同样发生于中港边界地区的沙头角。2014年香港雨伞运动,1003名市民被捕,216人已经或正在经历司法程序。讲述了在这里,三位纠结于为香港争取自由与民主的年轻人,与在第一部分经历过六七暴动的一位老年人永权伯命运互相交叠影响的故事。
简单的说:第一部分,香港的年轻人不想做殖民地的二等公民,想做中国人;第二部分,香港的年轻人想争取自由与民主。
从电影中,我还学习到了:中英街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所辖的沙头角镇内,街长250米、宽3至4米,街心以“界碑石”为界。沙头角是方圆不足二里小镇,一条环镇街只有十来分钟便走完了,但因这里与香港连接,商业异常发达。就在10年前,这里的建筑远不如香港气派,镇上到处是古老、陈旧的房屋,而现在,它已经算得上是一个比较现代化的小镇了。

这次采访中,不管就什么问题,赵导的分享都是真诚的、深刻的。拍摄过程中,不仅资金预算遇到问题,政府没有批给任何资金;找演员也挺困难的,导演喜欢生活化,有创作力的演员。但因为此片题材是敏感的题材,于是很多演员不敢去接去拍这样的电影,比较实际、功力。两位男主角是香港本土演员,女主角是马来西亚人,三位主演接拍此片,勇气可嘉。
在拍摄地拍摄的时候,也是不那么方便的。
电影的第一幕就是沙头角的一个镜头,伴随着优美空灵的声音缓缓的静静地出现,导演告诉我,这个声音是一种很特殊的乐器叫hand pan发出来的。据说Hand Pan从欧洲传到了日本,香港会用这个乐器的人不多。整部电影,这种声音贯穿始终, 让人在气愤压抑之后,慢慢变得平静下来。
在剧中,女孩儿问妈妈,爸爸现在做的事情是对是错?妈妈说:“有些事情,现在是看不到的。” 是啊,功与过、很多时候难以评说。就如同任何一部艺术作品,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定有人很喜欢,一定有人很不喜欢。此片也一样,褒贬不一。这很正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与立场。
采访中,导演说:“为什么现在在香港拍这样一部电影会那么困难?香港国际电影节也没有选择这部电影去播放。拍此片最难忘的就是这八年的经历,经历了香港很大的变化,香港人的变化,香港社会与政治方面的变化,香港与大陆关系的变化。香港已经跟以前的开发和民主已经很不一样了。”
赵导没有什么信仰,但是他相信“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中心思想:“你对这个世界是悲观的,但你的行动是乐观的。” 电影就是他的行动,他想继续讲他想讲的话,写想写的文章,拍想拍的电影。是啊,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即使穷困潦倒,这一生也有价值。
其实这部影片是在讲香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其实,赵导是想通过这部电影,传递给大家:我们要学会思考,哪一种价值观,哪一种意识形态是最重要的、最合适的,或者说最好的。
最后一幕,永权伯说:“起码我没死,你还帮我租了一块新田。以后香港人,就继续可以吃到永权伯出品的本地菜。” 赵导希望香港人可以不忘初心!电影在这句话中结束了,伴随着优美的音乐,画面里出现了他的小孙子,狗狗,猫咪,水中永权伯的倒影,然后是水的涟漪,之后是蓝天白云、自然景色、沙头角街头的风景……电影里永权伯的小孙子,在菜地里面学种菜。赵导说:香港已经不属于他们那一代了,香港的未来是属于这些孩子们的,他们会“遇到”什么样的香港才是最重要的。以前香港的优点就是中西文化的冲击,电影什么都可以拍,什么话都可以讲。如果这些都没有了,那不是他们想要的香港了。
尽管这部片子在观看的时候,不论是黑白的画面,还是发生的故事,都让人压抑,尽管赵导说,他是很悲观的,他对香港的前途是很悲观的,但我个人还是觉得最后的结尾是有一丝温暖、一点自由、一抹希望的!
最后,分享给大家一个有用的小秘方, 电影中学到的,分享给爱种菜的朋友吧:种寒凉的菜的时候,撒一些辣椒。菜就不会那么寒凉了。永权伯说,这个秘方是没有太多人知道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