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首份中文月刊《西雅图华人月刊》首发式隆重举行

《西雅图华人月刊》首发式于6月18日在南贝尔维尤社区中心隆重举行,华州众议员葛素玲Mia Gregerson、贝尔维尤市副市长Jared Nieuwenhuis,Bellevue前市长、现任市议员李瑞麟、Bellevue市议员梁浩婷等当选官员到场致辞,505集团公司总裁、中美加友好协会主席来辉武、哈佛大学博士、华盛顿大学助理教授苏延芳、华盛顿大学前副校长王恒涛、华盛顿大学博士左微、西雅图华人月刊的编辑杨露祎、魏晗庭,以及月刊的作者代表罗烨、张小芳等也先后发言,西雅图华人月刊发行人苏小元介绍了月刊出版的情况,东方舞蹈学院、相和舞集、韩珊声乐表演艺术中心、西雅图中文电台主持人何芊霈、Evelyn Chan、Patty Yuen以及来自中国的杂技演员蒋阔、王甜甜等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西雅图华人社区120多人参加了首发式。

西雅图首份中文月刊《西雅图华人月刊》已经自今年五月起和广大读者朋友见面。月刊的封面人物,美国华人口述历史,还有华人关心的时事、人物专访、旅游、家庭、小说、散文、社会热点等,都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关注。《西雅图华人月刊》的问世,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广大读者朋友的支持,我们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Bellevue副市长Jared Nieuwenhuis:

非常感谢在这个重要的日子来到这里,庆祝西雅图华人月刊正式创刊。恭喜,恭喜,我是Jared. 我敢肯定, 这些以及封面和故事中的每个人都将是非常重要、有影响力,并且月刊在传播及时的信息,读者们可以真正每天和每月使用。

我祝愿取得成功,因为你们在这里继续发展你们的媒体事业,现在你们正在做你们的月刊,但是如果你们不是贝尔维尤的居民,我欢迎你们来到贝尔维尤, 感谢您来到这个伟大的社区中心,享受西雅图华人月刊的精彩庆祝活动。

因为我要和我的女儿和我的妻子共进晚餐以欢度父亲节。祝在场的所有父亲父亲节快乐。

我相信今晚这里的晚餐味道不错,但是如果我留下,我会让我的妻子和我的女儿失望,但我希望各位享受美食,娱乐和演讲。祝贺西雅图中文月刊。非常感谢。

西雅图中文电台台长、西雅图华人月刊发行人 苏小元:

各位朋友晚上好,今天是父亲节,首先祝大家父亲节快乐。我没有写稿子,但我一直在想我该怎么表达我的父亲,因为我父亲不幸去年已经去世了,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但是我不想在这个场合来用以悼念。我出生在农村,我爸爸只读过一年的小学,我读到初中三年级的时候,我爸爸可能觉得我已经突破了他的天花板,所以他让我去学木匠。我后来在学木匠的过程当中逃出来继续去考了中考,考上了重点高中,所以那就改变我的人生。

后来我爸爸一直没有干预过我任何的人生的规划,这一点我非常的感谢。

之后我到了我的故乡苏州所在的苏州大学担任老师,那个时候我有很多的矛盾,我是学工科的,我平时在大学里面教的是计算机的编程,还有模拟电子,肯定有人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是我的业余爱好是写作。这个时候我向我在我的母校浙江大学的校报的老师,请请教我应该怎么办?这位老师也是在新冠疫情期间不幸去世了,所以我再次向他表示哀悼。

当时他跟我说,“在中国你喜欢写作,像我这样我也是学化工的,但是我喜欢写作,半辈子过去了也就这样,但是当时没有改专业的,我的那些同学在大学里面都是博导了,他们的地位比我高得多”。所以经过他这么一说,我基本上就放弃了在中国的继续走文学这条道路,虽然我当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后来我就来到了美国,我在美国读了博士,然后也读了MBA,在软件公司工作了6年之后,我还是觉得也许我还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所以西雅图中文电台是11年前创办的,这个过程可能有很多的故事,但是背后还是有一点旧梦,也许就是这么一点旧梦。

至于做月刊,其实我们以前也想过要办杂志,但是能不能办?当时考虑的很多的就是印刷的成本,今年有一个机缘巧合,我们买了一台印刷机,这样使得我们的印刷成本大大的下降了。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西雅图的一家知名的报纸叫《西华报》今年停止发行了,那么为什么它停止发行,反而促使了我们想要办月刊?成本降低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当时西雅图的主流媒体包括《西雅图时报》,他们在报道说《西华报》的停刊是对西雅图言论自由和民主的一个打击。

那么说实话,我想说的就是说你一个印刷媒体停办了,然后我们作为一个电台正在蓬勃的发展,为什么你停办了就是一个对言论自由的打击,我们这边也有言论自由啊。

我想另一方面,我想在西雅图这边印刷媒体还是有它的钢需的,之所以这么想,就是我们知道在西雅图地区韩国人的社区有两份日报,这两份日报都是靠订户来支持的,但是韩国的社区的人口没有华人社区的人口那么多,他们的用户他们的读者可以养活两份日报,我们连一份月刊都养不活吗?

所以这是我的一个想法,我想西雅图华人的阅读习惯是可以培养的,我们不能仅仅要从微信或者小红书之类的渠道去读一些非专业的不权威的小道消息,然后最终你的价值观是被扭曲的,所以我们把眼光放得更高一点,放得更远一点,我们关怀的关心的是天下大事,不仅仅发生在地球的另一半,另一个半球发生的事情,也有发生在整个美国,发生在西雅图华人当中关心的事情,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事情。

所以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非常感谢我们的作者,他们提供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也非常有含金量的文章,还有我们的社区,他们有很多人是完全够格上我们的封面的,就像骆家辉一样,就像张斌一样,还像我们在座的来辉武来总一样,是完全够格的,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西雅图的文化,西雅图的各个方面能够变得更好。

我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已经突破了我父辈的天花板,我想我更高一层的天花板是我们自己思想的局限,我们愿意做得更好,谢谢大家。

华盛顿州众议员葛素玲 Mia Gregerson:

恭喜。跟随小元和他的故事真的很棒,特别是在我们需要确保我们有可靠的出版物阅读西雅图华人月刊的时候,正如他所说。但是当很难在互联网上找到事实时, 这对社区来说将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所以代表华盛顿州,我们很自豪能成为合作伙伴并继续支持这项工作。谢谢。

Bellevue市议员梁浩婷 Janice Zahn

谢谢你们,欢迎来到贝尔维尤。我叫 Janice Zahn,我是贝尔维尤市议员。我的中文名字是梁浩婷。我是在香港出生的移民。

我真的很高兴,欢迎你们来见证这个拥有中文杂志的美妙时刻。我觉得自从中文电台创办以来已经 11 年了,现在拥有一本面向华人社区的杂志真是太棒了。我来晚了一点,因为我刚从中国工程师协会举办野餐会的公园赶来。所以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我们以华人社区为中心,以及我们作为一个社区如何继续相互支持,并且我们为我们的行业、我们的社区和世界带来了贡献。

今天,我们将拥有这本真正彰显华人社区为我们地区带来的贡献以及历史上华人的贡献的杂志。我期待更多年,我们将能够用我们的语言阅读我们的故事。在西雅图地区实际上有如此庞大的亚洲和中国社区,所以我觉得这本杂志特别有意义。所以再次感谢你们,在贝尔维尤举办这本有价值的刊物的首发式。

华盛顿大学博士左微

大家看到这边我写了一篇文章,为了我们的中文月刊写的,题目是《儿女双全的幸福》,今天在会场上看到了很多五六年不见的老朋友,还有一些新的朋友,因为以前我在华大读博士的时候花了很多的时间在西雅图中文电台,包括主持中文电台的春晚,还有华人的社区活动等。

在小元的领导下,我看到我们中文电台蒸蒸日上,而且还有新的月刊,心里觉得非常的开心,这篇文章叫做《儿女双全的幸福》,我的女儿目前正在在前面滚地板,她今年5岁叫左一,然后我的儿子叫左乐,所以现在我的重心是在儿女双全,包括今天的父亲节,但是我觉得在这样的场合看到小元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然后我们能够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把中文的社区做得越来越好,我觉得非常的骄傲,希望我们大家一起自己的生活越过越好,大家中国人华人的生活也越过越好,谢谢大家。

Bellevue前市长、现任市议员 李瑞麟

各位好。今天是父亲节,所以各位是父亲的话,应该很高兴来大家一家人来庆祝。不是父亲的人,也应该庆祝父亲节,因为父亲是支持和帮助家庭的力量。每个人都应该记得。我们很自豪能够在社区为社会做出贡献。

我今天来得晚了一点,但是我很高兴,我还可以看到那么好的节目,而且那么多的观众, 这里也有我的很多朋友在场。我今天要在恭喜恭贺小元,他那么辛苦,在美国、在华州,在我们大西雅图区做了那么多年的工作,他的西雅图中文电台非常成功,现在他做了个杂志,《西雅图华人月刊》,但是非常好,因为在整个社会里面,媒体是很重要的,是为我们大家老百姓声音,尤其是我们华裔少数民族,我们声音是很重要的。

中文电台他可以做出来,相信他做杂志也可以做得非常成功,我们要非常地支持他,非常地鼓励他,主要是因为他的认真的做事,那么多的能力,那么多的辛苦,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做下来,所以我很为他向你们大家说谢谢,再谢谢你们在这里来这里支持西雅图华人月刊,在我们所能影响的社会和社区中代表美国华人社区发声。

对于年轻人,尤其是在互联网上,他们未来可以真正与社区平等,与生活在这个国家和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平等。

华盛顿大学前副校长、西雅图中文电台常驻嘉宾 王恒涛

谢谢。非常荣幸能在此向大家致辞,向我们当地华裔社区表示诚挚的祝贺。为首发的纸质媒体刊物《西雅图华人月刊》表示祝贺。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特别感谢苏小元先生,是他为当地华人社区的建设和福祉所做出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工作,才使这一发展成为可能。

众所周知,传统的海外华人社区以内向的心态著称。有人可能不同意,但这就是我们的看法。但是通过将他们几乎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上,不关心自己之外发生了什么。“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我们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我们中国人无情或其他什么,而是因为几千年来,中国皇帝和他们的政府要求我们这样做。他们甚至在今天提醒我们莫要“妄议中央”,不要评论中央层面做出的决定。

幸运的是,我们并不在那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高兴我们能在美利坚合众国这个伟大的国家自由地表达我们的想法,让我们的声音能够被听到。所以在《西雅图华人月刊》的这本杂志上,中文月刊将被证明是实现这一目的的理想工具。上帝保佑美国,上帝保佑我们的华裔美国人。

西雅图华人月刊编辑 杨露祎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跟大家见面。

那么大概在两个月前。台长夫人雪涛他告诉我台长打算办这样一本中文杂志,问我有没有兴趣来做编辑,我当时就听了非常高兴,在现在纸媒比较衰微的时代了,我们台长有这样的魄力来做这样一份华文的杂志,给我们华人社区提供一份精神食粮,我是非常佩服他。

所以我本来在中国也是做一个地方性文化杂志的编辑,我觉得我们的月刊的宗旨就是为华人社区发声,然后建立沟通和有益的桥梁,这也非常符合我个人的理想,所以我就非常高兴地加入了这个团队,所以我在这里要谢谢台长和雪涛的信任,我还想谢谢我们的编辑团队的伙伴们,那么我们这本杂志是40页,除了广告以外,我们每个月要做4万字左右的中文的稿子的组稿、编辑校对和排版。

那么现在组稿工作主要是台长在做,我想他肯定是花了很多心血和时间来收集来这么多最真实的、最动人的、最能够打动我们,就是华人社区人心的文章,然后我们现在基本上是两审三校,编辑会审稿,编辑一审,然后主编他会审批,然后在排版前会有编辑和校对,在排版后还会有一一点校对,最后开机印之前主编他还会通校一遍,所以这样子两审三校,还是比较有不少工作量,我们也有业余时间在工作,而且有些稿子它有一些时效性,比方说我们的社会热点,我们的时事点评往往准备好的稿子,等到要发稿前发现它的内容已经有了变化,已经有了发展,然后又要重新再调整,所以发稿前一个星期左右,大家非常辛苦,我们都是在网络上协同工作,有几位同事我还今天刚刚在面对面的见面了,所以我们常常工作到就是2点3点甚至于通宵,所以在这里谢谢我们团队如此的敬业和付出。

那么我还想谢谢我们的作者是你们的作品,是你们用笔来书写自己的心,才让我们这本杂志这种充满活力丰富多彩。

我们这边也想讲一下我们的挑战,我们也是有一些挑战,比方说我现在知道我们的华人社区其实非常庞大多元也很复杂,那么我们的杂志怎么样在过程当中保持一定的中立性,保持客观,保持真实,反映我们华人社区一个比较复杂多元的立体的面貌,也是我一直想思考的一个问题之所在。

其实编辑是一个为他人做了嫁衣裳,是在幕后工作,所以我今天也就不多说了,希望大家继续来支持我们,给我们积极投稿,只有大家的支持才能让这个杂志越办越好,谢谢。

西雅图华人月刊编辑 魏晗庭:

大家好。

我也是今天非常荣幸可以来到咱们月刊的首发仪式,就是大家看到的现在这两个封面,我在月刊中负责的工作,大部分是跟设计相关,比如说这个封面的设计,还有内页一些排版的设计,然后大家看到的封面就是我设计的,其实我也是第一次做这方面相关的工作,也非常感谢台长对我的信任。

我还记得在第一次我们创刊号正在进行排版的时候,是雪涛姐姐帮助我,我们两个一起从最开始的,甚至要决定用什么软件来进行排版。我们相当于是从一开始,到后面把所有的文章都排版之后,结果终于打印了之后才发现这个字号根本就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又重新完全的换了一个字体,换了一个字号来进行重新排版,就是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大家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

今天是父亲节,我今天还在跟我爸爸说,我说你你平时多么喜欢写东西,你怎么不写东西,然后来投到我们《西雅图华人月刊》来。我觉得《西雅图华人月刊》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大家可以去翻抒发自己的才华,也是欢迎大家给月刊多多投稿,非常感谢我们整个团队各个同事的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希望大家以后也是多多关注华人月刊,谢谢。

西雅图中文电台主持人、 西雅图华人月刊作者 罗烨

大家好。

我是西雅图中文电台的主持人罗烨,也是小主持人班的教师之一,那么这次我今天其实是以作者的身份来发言的,因为我是无意中成为作者的,当时台长问我有没有比较好的稿件什么的,然后很巧的是我正好回国了,我前一个月回国了一个月,就在我们家的时候,我把我前几年写的一发表在《读者》上的一篇文章发给了台长,然后我说您看能不能用,然后台长就把它用到了第一期里面,那篇文章叫《回不去的故乡》是有一点点伤感的。

但其实当时我把这篇文章发给台长的时候,我人就在故乡,可是这个感觉其实还是不一样的,就是当你时隔5年回到你的故乡的时候,身边很多情景还有包括建筑商店都变了,但是你还是在努力的去找寻你儿时的那种记忆,就是这种感觉。

所以我现在我非常珍惜这种感觉,因为我曾经在国内也是做编辑的,我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编辑,我很喜欢这种手里拿着这种纸质的杂志的这种感觉,虽然现在大家很多时间都会花在看手机上面,或者是读Kindle等等电子书等等,但是这种当你手里拿着这样一份刊物的时候,那种感觉真的很不一样,就好像把我带回到了我高中的时候,每天不管学习再忙再累,也要去看《读者》,看《青年文摘》、看《译林》那种感觉,所以这份刊物我觉得非常来之不易,也是我们台长太有情怀,虽然他是学工科的,但是像他说的他有这种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情怀的人,所以我们作为我们电台的成员,我们大家也都想能尽我们所能去帮助台长一起把这本月刊做好。

我也很高兴在7月份的时候我也会做开始做编辑的工作,重新就是拿起我几年前的老本行总编辑,我非常希望能够把这个刊物能够在我们同事所有人共同努力下把它做好,把它一直做下去,就像西雅图中文电台一样,所以希望大家也能够多多的投稿,把你的想法你有什么感触,你最近有什么新的见闻或者是有什么经历,特别想通过一个渠道去抒发出来的时候,就想到我们的西雅图华人月刊,然后把稿件投给我们,好不好?

也谢谢台长和雪涛邀请我来做编辑,谢谢。

西雅图华人月刊作者 张小芳

大家好,我是一位普通的作者,就是说在我非常有幸在创刊号上发表我的文章,叫《飞与不飞的焦灼,时隔三年再来美国》,然后我完全没有想到这么普通的一个作者在今天晚上安排了这么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以为今天只是来享受美食,然后欣赏文艺节目,然后我到了今天下午3点多了,而且还是我远在国内的先生看到我发给他的今天晚上活动的链接,他说我有一个环节的安排,所以我就赶紧把我们女儿他们在外面玩的就叫过来了,我说我需要一个亲友团一起进龙潭山,所以说我的女儿,然后还有她的两个女儿一起来了。谢谢。

我真的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在4月初的时候西雅图华文笔会上,我有幸遇见了苏台长,当时我的手机可能设置错误,在外面还没有信号,后来我把我的微信号告诉了苏台长,没想到后来他真的加了我的微信,我后来把我的刚才这篇文章发给苏台长,然后有幸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我就觉得苏台长和你们的团队说是非常用心很靠谱的做事情,从我的这篇文章,你们的一些改动的细微之处,我能够很感受到你们团队的敬业和专业,我非常感动。

我其实也是在很小的时候,十几岁的时候很喜欢文学,一直有一个文学梦。

当时几个年轻人也是创办了一个刊物叫《初荷》,就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那个意思,然后后来一直工作比较忙,然后生小孩养育孩子一直很忙,没有时间顾及到自己的爱好了,实际上是有30多年都没有去动过笔了,但是这一直是一个梦想,就是放不下,所以我是从中国的浙江的一个小县城现在来到西雅图,我感觉到就是说可以离开几十年,但是最终放不下的是写作,现在我大的外甥女也也是很喜欢写作,在家里只要有空就是在电脑上不停的写,她很喜欢,所以说这个梦想你很喜爱的东西是放不下的。我就这次来特别惊喜,就是说有这么样的一本《西雅图华人月刊》,拿在手里看了又看,感觉到好像是自己的爱好有了一个家,有了一个灵魂的归属那种感觉,所以说非常感谢苏台长和你们的优秀的团队。

哈佛大学博士、华盛顿大学助理教授 苏延芳

我叫苏延芳,现在是在华盛顿大学的医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做助理教授。其实关于办杂志,我是非常有相应的这种情怀的,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在学生编辑部,所以像现在这个封面我感觉是很亲切,因为我是从校园记者,然后后来做编辑之后做编辑部长,所以对所有的流程都非常熟悉,也希望借这个机会感谢我们的苏台长以及在杂志编辑的所有的成员,因为其实要出这样的一本杂志真的是挺挺不容易的。

从策划到组织到后面的审稿,这些都是一些比较细致的工作。那么我们看到这两两期杂志就感觉其实已经有一点点经济学的这种特色了,也希望说我们今后的杂志能够办得越来越好。通过杂志我们能够认识更多咱们华人社区优秀的,在社区里面非常活跃的,无论说是在政界商界学界的人,所以在今天我也是希望借着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所有对文字或者是其他的艺术类型,包括说是照片等等,还有诗歌散文小说等,我觉得这些都特别好,就是在我们海外生活里面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方式来凝固我们的思考,跟大家分享我们的体验,所以在这里应该也是说很想跟苏台长说一声谢谢,感谢你为我们社区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能够让大家更多的认识到社区里面各式各样的一些小故事。

并且我华大的同事他也是在去超市买菜的时候,然后看到了这个杂志,说我们以前很多的交流都是在学术上的交流,所以他当时说觉得很诧异,看到我写了一篇小文章,是想说如何可以以“向高而行,向阳而生”,他是通过小文章了解到很多我其实在学术生涯里面没有展示过的一面,所以我也是借这个机会鼓励大家,有可能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事情。我们自己的组织业务以外有很多的这些空间,那么小元也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东方舞蹈学院舞蹈《小苹果》)

(相和舞集舞蹈《楚腰》)

(长笛独奏,西雅图中文电台主持人 何芊霈)

(韩珊声乐表演艺术中心 肖晴《达拉蹦吧》)

(韩珊声乐表演艺术中心 徐遥《Hold My Hand》)

(西雅图中文电台主持人 Evelyn Chan、Patty Yuen舞蹈《潇洒走一回》)

(蒋阔 变脸)

(王甜甜 杂技)

(本文部分照片由聂亦冰拍摄)

西雅图华人月刊(全彩色印刷版)订购方法

半年(6 months,印刷版:$60,电子版:$30)

一年(12 months, 印刷版:$100, 电子版:$50)

两年(24 months, 印刷版:$180, 电子版:$90)

零售:$10/本,团购(10本以上): $5/本

付款方式:Zelle/PayPal: CRSRadio@gmail.com (请留言告知邮寄地址)

 

发表评论